【環境】沙加緬度(Sacramento)開發大鬆綁?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「橙縣化」危機浮現 專家憂生態及協議全線告急

 【沙加緬度訊】在沙加緬度國際機場(Sacramento International Airport)降落時,窗外農田、濕地與蜿蜒沙加緬度河(Sacramento River)相伴,一直以來是這座州府「田園與都市共存」的象徵。然而,近年沙加緬度郡(Sacramento County)議會對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大規模農地開發持開放態度,正引發地方社會一場劇烈爭議——未來的沙加緬度,會否變成「北加橙縣」(Orange County)?這不僅是景觀改變,更是城市定位、生態保育與土地正義的試金石。專家與保育人士警告,若當局無視2003年成形的區域生態協議,大規模「郊區化」恐令盆地成為「死亡之谷」,更危及多個瀕危物種的棲地與灣區農業基礎。


農地與城市邊界的消失 開發潮威脅二十年生態底線

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面積達5萬英畝,長年作為沙加緬度都會區與城市邊緣的「綠色緩衝帶」。本區不僅農業價值卓越,更是22種受保護物種的關鍵棲地,包括瀕危鳥類Swainson’s Hawk等。自2003年起,沙加緬度市(City of Sacramento)、薩特縣(Sutter County)及聯邦野生動物部門共同簽訂長達50年的成長/棲地平衡協議(Habitat Conservation Plan, HCP),確保約三分之一盆地有序開發,超過一半土地永續保育。該計劃還明確規定,沙加緬度郡承諾由沙加緬度市負責主導盆地未來的開發規劃,並於總體規劃中將逾2萬英畝土地指定為永久農地。不過,這道生態防線如今因郡府開放新社區提案而岌岌可危,尤其是即將審議、位於Garden Highway和沙加緬度河(Sacramento River)沿岸的「Upper Westside」25,000人口社區計劃,更被批評為「失信毀約、政策急轉彎」的經典案例。


「城市規劃協議」變調 歷史教訓被推翻

回顧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規劃歷史,充滿政經博弈與社區利益拉鋸。1990年代,由於防洪設施不足,盆地長期發展停滯。時任市長Joe Serna和沙加緬度市議會(Sacramento City Council)主導下,1997年制定首個生態平衡方案,但遭環保團體與聯邦法院挑戰。最終2003年才由市府與薩特縣、野生動物部門正式簽訂協議。協議規定市府主導規劃、郡府「不涉足」開發決策。該協議還要求將發展面積嚴格限制於預定區域,並對瀕危物種棲地提供終身保障。專家表示,這一協議堪稱全美城市發展與棲地保護「黃金平衡」範例。然而,隨著政治氣候改變、開發壓力劇增,沙加緬度郡自2012年起逐步調整總體規劃,將原屬農地之區域納入住宅發展範疇,為今日「全區皆可申請開發」埋下伏筆。


「農地變開發」骨牌效應 保育用地大幅縮水

納托馬斯盆地保護組織(Natomas Basin Conservancy)警告,目前僅剩6%盆地土地仍維持完全不受開發計劃影響。根據現行協議,該組織每開發2英畝,必須購回1英畝保育地。過去預計可收購的1.5萬英畝農地,如今因郡府鬆綁開發已大幅減少,未來4,000英畝保育地來源岌岌可危。Chandra Chilmakuri主席更於今年4月致函郡議會,直言:「持續城市化恐將成為保育協議的『死亡之鐘』,多個受保護物種的未來難有保障。」保育界普遍認為,單一大型開發案一旦突破底線,骨牌效應將迅速蔓延至全盆地,區域保育計劃與地方生態平衡將遭到根本破壞。


上游決策與地方協議信任危機

原本,沙加緬度郡在2002年協議中明確「交棒」規劃權予沙加緬度市,亦將超過2萬英畝指定為農地用途,並承諾「不參與」盆地重大城市擴張決策。然而,因土地所有人及開發商對市府開發進度感不滿,郡府自2012年起逐步修改規劃政策。此舉令區內農民紛紛傾向「轉行」成開發商,造成農地保育協議名存實亡。專家指出,地方協議一旦失信,不僅衝擊生態與土地政策,更打擊城市治理公信力。盆地未來規劃已出現「所有地主皆有潛在申請開發」的氛圍,土地價格炒作與投資壓力同步升高,農業及生態雙雙面臨萎縮。


「Upper Westside」計劃衝擊:生態河岸保育淪為歷史?

新提出的「Upper Westside」社區計劃將在沙加緬度河(Sacramento River)沿岸、Garden Highway一帶建設可容納2.5萬人的住宅社區,大部分區域緊鄰河岸保育緩衝帶。根據2003年生態協議,市府承諾保留一英里寬度的河岸帶,特別保護Swainson’s Hawk等瀕危物種。然而,「Upper Westside」規劃幾乎全線突破協議,將大部分社區劃入保育緩衝帶內,形同取消原有生態底線。環保團體與保育學者強烈批評此舉,認為郡府罔顧城市與生態的歷史妥協,「嚴重背棄」二十年來穩定成長及多方合作成果。


都市與農業未來的轉捩點

沙加緬度(Sacramento)及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近二十年來一直以「生態都市、糧倉首都」定位吸引移民與投資者。如今,若大規模開發潮持續蔓延,不僅可能出現「橙縣化」——以郊區住宅密集、田園消失為特色的「單一社區」景觀,更令本區失去生物多樣性與農業韌性。專家警告,單一土地利用結構將令城市在極端氣候、糧食價格波動下更脆弱,也減損沙加緬度國際機場(Sacramento International Airport)區域作為交通、農業樞紐的功能。部分市政顧問呼籲,應維持「多用途、低密度」原則,兼顧住宅需求與生態農地永續。


政治壓力與規劃失靈:地方分權困局

此次爭議亦反映加州地方政府規劃權限與執行斷層問題。專家認為,市府與郡府雙軌制度下,協議履約缺乏強制約束,利益團體及地主可藉政治遊說突破政策防線。「只要一個郡級開發案成功,城市邊界即形同虛設。」這不僅威脅本地農地,也為加州其他區域帶來負面示範效應。過去數十年來,保育界一直強調「生態協議不可逆轉」,現今卻因政治妥協而失去實效。地方政策專家呼籲加強跨縣市及州級監督,避免個別地方政府破壞大區共識。


產業、居民與未來規劃三方難題

對於現有居民及農戶而言,土地價值提升看似誘人,卻同時意味著原有社區結構及生活型態將徹底顛覆。部分農戶坦言,「當每個人都想賣地、蓋房子,農業與生態就再無立足空間。」新移入居民則恐面臨基礎設施不足、交通壅塞及水資源短缺等城市化副作用。產業界則憂心開發過速導致勞動力結構及供應鏈不穩。都市規劃師建議,須綜合評估全區未來三十年需求,避免「一時投資熱」導致長遠資產流失與環境惡化。


📌 發展爭議摘要:

  • 議題核心: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大規模農地開發

  • 生態協議:2003年市郡與聯邦50年生態協議、保留22種受保護物種棲地

  • 主要計劃:「Upper Westside」2.5萬人社區、緊鄰沙加緬度河(Sacramento River)

  • 關鍵人物:保育組織主席Chandra Chilmakuri、前市長Joe Serna等

  • 風險預警:「橙縣化」危機、農地及生態骨牌效應、協議信任崩潰

  • 政策反思:地方分權漏洞、協議約束力不足、跨區域監督待加強

  • 社區對策:保育團體倡議、農戶參與規劃、監督官員履約


請多多支持

📣 想掌握沙加緬度及周邊地區的交通封閉、活動訊息與家庭生活情報?歡迎免費加入我們的繁體中文 Facebook 群組「Sacramento 沙城生活導航」,每天更新第一手在地消息,由本地華人讀者共同交流與分享。
不論你是新搬來,還是已在本地生活多年,都能在這裡找到實用的社區資訊與溫暖的互助力量。
👉 點擊此連結馬上加入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saclifeinfo


小結

納托馬斯盆地(Natomas Basin)大規模開發爭議,不僅事關沙加緬度(Sacramento)都會未來30年土地結構與生態命運,更測試本地政策協議、社區自律與地方政府誠信。唯有堅持「城市規劃—生態保育—農業永續」三者平衡,才能確保沙加緬度不重蹈「橙縣化」覆轍,保住灣區首都的多元價值。社會各界須共同監督、持續對話,為子孫後代守護最珍貴的田野與棲地底線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【飲食】沙加緬度(Sacramento)新大班 Tai Pan 進駐南區 正宗點心麵包登場 打造灣區級中式烘焙新地標

【產業】In-N-Out漢堡(In-N-Out Burger)總裁Lynsi Snyder宣布搬遷田納西州(Tennessee) 加州營運與家族傳承挑戰浮現 總部仍堅守鮑德溫公園市(Baldwin Park)

【旅遊】加州中部(Central California)向日葵與薰衣草田野野餐路線深度全攻略